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院文化
于散文中,寻觅人间烟火
——读《孙犁散文》所感
作者:王培松  发布时间:2018-08-27 11:25:26 打印 字号: | |
  今年春节假期,在家读完了《孙犁散文》。书不算厚,也不太薄,前前后后读了一年多,却很难说是在细细品读。不过是今天读了一篇,扔下了,又不知过了多少时日,偶然想起,又翻了几篇。就这样一页一页,一天一天,不知不觉从岁首读到了岁末,书也终于读完了,算是了结了一件心事。

    孙犁先生写的小说,以前读过一些,散文却读的很少。如今在市面上能见的散文集很多,孙犁先生的书应该不在畅销之列,读的人也自然不多,我想对于这样的状况,孙先生应该是不太在意的。都说文如其人,文字写的随意自在,人也应是心境平和的,若写的清新淳朴,作文的那个人也多半不会贪恋些许的虚名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孙犁散文》集,所选文章几乎涵盖了作者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各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散文的题材也纷繁多样,有描写抗战时期军民生活、战斗的纪实作品,有追忆亲友、感怀亡人的文章,有记叙生活琐事、体悟人生冷暖的小品文。许多文章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打磨,今时读来,一字一句所传达的情感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于作者是忠于生活的点滴记录,于读者则有感同身受的文学体验。

    工作之余,我偏爱于阅读散文,原因想来有二:一则散文中所写之事、所述之情多是作者对生活的个人体验,一花一草、一言一语皆是真实场景的再现,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在读者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曾有些相似的体会,逐字读来遂倍感亲切;二则散文在篇幅上多短小精干,偷得浮生半日闲,便可阅览文章数篇,不似中长篇小说,从人物到场景作者不惜耗费笔力铺陈繁述,读者往往花费数日秉烛夜读,看罢千字万言或许仍未寻得文脉所在,也不似古今诗歌,言辞虽极致的简洁精炼,却也增加了读者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的难度,总觉少了几分人间烟火味。我对小说或诗歌的这些言语,绝没有厚散文而薄它文的意思,不过是在个人空闲时间有限时,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点体会罢了。从诗歌、戏剧、小说到散文,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有如点点星光,照亮着文学的夜空,亦如春天的小园,一花独放仍觉春寒难耐,百花争艳方感春日融融,但当你愿意俯身与这些花儿亲近时,自会寻的哪一株最让人留恋踟蹰。

    每一次,翻开一本未曾相遇的散文集,犹如开启一坛尘封的清酒,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味道,似曾相识又让人无从寻觅,只有当指尖从印满方字的纸上轻轻划过,那些熟悉的气息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引着你去轻声朗读,去贪婪的追寻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碎片。直到你不舍的翻过最后一页书,缓缓地合上长卷,经过片刻的沉思,还有短暂的迟疑后,才恍然想起某个春日的午后,也曾这样的翻看着某篇散文,回想着生命里某个人、某件事、某些欢笑或离别的画面,他们也曾模糊不清,但此刻都变得生动而鲜活。
责任编辑:王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