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院文化
《父与子》
献给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
作者:董利娟  发布时间:2010-10-08 15:41:14 打印 字号: | |
  小时候看德国连环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是因为喜欢里面轻松、幽默的漫画情节。而今,再次翻开这本小书,发现这其实是一本温暖的、充满了浓浓爱意的育儿圣经,如同吉林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连环漫画的封皮上写的那样,这是一本“给爸爸的亲子教育书,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亲”。翻看这本书,你在发出会心的笑声的同时也会被里面那个幽默、质朴的大胡子父亲形象所感动。

  漫画里的父亲和自己的儿子一块兴致勃勃地比赛向海里投掷石子;受精彩故事的吸引趴在地上看儿子的故事书;与小朋友们一起狂欢,和孩子们一起跳到麻袋里模仿袋鼠双脚蹦跳;与儿子一块捕鱼、驯马、打水仗、滑雪橇、制鸟笼,扮兔子、在孤岛上笨拙地钻木取火,在宫殿内偷偷地沿着楼梯的扶手滑落;别有兴致地将桌子挖个洞,并用蛋糕盒将自己从洞内伸出的脑袋罩住来“吓唬”儿子;冒失地将正在冲刺的游泳选手从水中“救起”;想出令人捧腹而又叫绝的“退敌妙计”,替儿子吓跑可恶的袭击者……

  这何尝不是我们儿时所期待的父亲的形象?幽默、宽容、和蔼而富有童心,与我们一起玩耍、一起探索、一同悲喜、一同成长。这让我想了文学大家钱钟书,他在女儿面前就是一个纯真、质朴的大顽童。杨绛称钱钟书是女儿的玩伴。钱瑗在《爸爸逗我玩》里这样写道:“爸爸不仅用墨笔在我脸上画胡子,还在肚子上画鬼脸呢!”钱钟书常常在女儿的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都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乐。这是钱瑗在去世前一两个月对往事回忆时所写。可见,童心未泯的父亲在制造快乐的同时,也为孩子编制了最为温暖和难忘的童年记忆,给予孩子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爱如山,好的父亲形象不是唯一的,许多人的父亲在严父的架势下也难掩慈父的深爱。印度电影《三个白痴》里那个“希特勒”式的父亲一直执著地盼望儿子能够成为一名具有光明前途的工程师,但最终他不也同意儿子从事他所热爱的摄影事业了吗?但和蔼、幽默、平等、有耐心的父亲形象应该是大多数孩子所渴望的。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刚长大的80后们来说,儿时的记忆与渴望并不遥远,如今,当我们步入婚姻殿堂,即将为人父、为人母之时是否也会思索:我们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
责任编辑:雪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