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队伍建设 > 法院文化
从送馒头到送祝福
作者:胡宝岭  发布时间:2010-10-13 15:39:26 打印 字号: | |
  还记得小时候,久居黑龙江省西部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可谓是过早地品尝到了人世间的一些艰辛与困苦。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虽然饥饿似乎已变得比较遥远,“饥寒交迫”已成为昨天的故事,但窝头、咸菜还是家常便饭。在青黄不接之际、缺米少粮之时,经常是上顿窝头、下顿玉米饭,如果再加上一点儿大葱蘸酱或是小咸菜,那就算得上是比较“丰盛”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之下,村民们都是啃着窝头或是吃着玉米饭而根本没有任何菜肴。也正是因为常常吃着玉米饭,乡亲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俚语是:“吃得肚子里都快要长玉米苗了。”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是把家里的鸡蛋攒起来,用鸡蛋给我和弟弟换冰棍吃——因为根本没有钱去买;我也记得当时家里养了一头猪,到了年底并不是杀了吃肉,而是卖给小商贩用来还债;我还记得上小学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家里经常是为了七块钱的学费发愁,在开学前一个月左右就要张罗着卖粮食去换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对童年的记忆是灰色的,对家乡的记忆也是灰色的。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如果谁家偶尔做上一顿馒头,那就可以称得上是“过年”了。“过年”不能白过,因为馒头在当时家乡里还算得上是稀奇的珍品,所以做了馒头之后经常是东家送点儿,西家送点儿,左邻右舍之间相互赠送。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一见到那又白又大的馒头,还没拿到手里我经常就已经是垂涎欲滴啦。邻居家做馒头送给我家,我家做了馒头当然也不会忘记要“回赠”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有来有往嘛!

  后来,进入了九十年代,馒头已变得比较普遍,做馒头已不再算是“过年”了。因此,村民们做了馒头之后一般就不再相互赠送了。但是,这时水饺和米饭还是稀奇之物,谁家做了水饺或者米饭之后经常是要送出一部分的。不送馒头送水饺和米饭,确凿无疑地说明家乡的生活条件提高了,“过年”的标准提高了。生活水准不再是停留在窝头、玉米饭的水平上了,馒头已是家常便饭了。与童年时代相比,家里已是天天“过年”了。

  再后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水饺、米饭也变得和馒头一样地普遍了,做了水饺和米饭一般也不再相互赠送了。村民们的饭桌上开始真正丰盛起来,馒头、水饺、米饭都是想做就可以做的了,大鱼大肉、美酒佳肴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王谢堂前燕”,而是的的确确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恰恰是在这时,村民们相互之间交往的方式变得更为简单而又充满活力,不再是相互送馒头、水饺或者米饭,因为一句祝福的话语就可以温暖家乡人的心。等到过年、过节,或是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们消费上一顿“大餐”,撮上一顿,同时再送上几句祝福的良言佳话,就是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至高境界了。

  从送馒头到送祝福,反映了家乡的变化。
责任编辑:雪洁